相较于稳定走「理财级产品」路线的独立显卡,这两年显示器妥妥算得上一位眉清目秀的硬件选手。
主流2K 180Hz高刷显示器一千多两千元价位到如今低至六七百元,仅用短短几年时间;
4K高刷屏早已低下高傲头颅来到千元出头,而三四百元1080P 高刷屏更是遍地走不如狗。
你根本想象不到这玩意儿跌价能有多狠!
当然,显示器降价的背后离不开整个行业在技术层面的持续创新。
面板厂商近年来不断发力推陈出新,带来产能、良率提升以及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这才掀起了我们所看到真实意义上的「科技普惠」风暴。
且到目前为止,这场科技普惠还远远没有结束迹象。
例如大厂索尼最近再次重磅宣布,带来了一个此前从未听过的新词儿——全新RGB LED背光技术。
其号称不光在亮度、色彩等发面大幅优于传统LCD技术,同时能消除漏光现象、功耗更低,主打一个既要又要。
至于想搞懂它的原理,咱们有必要重新简单了解一下市面显示器主要阵容和技术特点。
目前显示器领域根据背光类型,主要由LCD、mini LED、OLED三大阵容统治。
LCD即传统液晶显示屏,它就好比一个家中老实本分的好大儿,主打一个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
简单来说其原理是通过在液晶屏幕背后设置一层LED或冷阴极荧光灯白色背光源。
液晶层液晶分子则在电场控制下通过旋转排列变化来改变光线偏振方向、通过量,进而控制红绿蓝子像素亮度,然后混合呈现出我们看到的各种颜色和图案。
由于LCD屏背光特性,即使在显示黑色画面时背光依然常亮,也就是无法做到画面纯黑。
结果就是其画面对比度以及均匀度往往不够出色,容易漏光问题成了它的最大诟病。
同时,LCD 屏背光在经过液晶层偏振、阻挡衰减后,其亮度、可视角度、色彩等方面很难做到非常突出表现。
除此之外,由于液晶分子的旋转速度较慢,也会让LCD 屏整体画面响应也会受到影响。
不过,以上缺点都架不住LCD屏在技术层面相对成熟、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无机材料也彻底告别了烧屏风险。
并且通过技术上的改进,如今Fast-IPS(快速液晶)、QD量子点、更好的封装等技术的出现,已经在很大程度弥补了LCD屏自身漏光、响应、亮度、色彩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它也就很顺利的成为了目前最广泛使用一种显示屏技术。
mini LED则可理解为在原LCD基础上,将整个背光换成了一颗颗尺寸更小更密集的独立灯珠,并且引入「分区控光」技术。
例如主流mini LED已做到数千颗LED灯珠以及上千个背光分区。
这一技术可将数颗灯珠划分为一个区域,每个区域能独立调整亮度,在显示黑色画面时甚至能直接关闭特定区域灯光。
因此mini LED可做到1000000∶1级别高对比度,远胜传统LCD的1000∶1附近。
数量更多更高密度的背光灯珠加入,可让mini LED 最高亮度轻松超过1000尼特,同样远优于LCD的普遍400尼特左右。
另外,mini LED通常会配合QD量子点技术,带来更好的色彩表现。
而缺点方面,如果控光分区的数量偏低,则会出现明显光晕现象。
同时由于其制造工艺难度更高,因此mini LED 成本也要明显高于LCD屏。
除mini LED之外,其实还有更极致的Micro LED(每个子像素都能单独控光),不过成本太高目前并未大面积采用。
区别前两种依靠背光点亮的面板技术,OLED最大区别在于采用有机自发光材料,其每个像素点都能单独发光,完全不需要背光源。
带来的好处是,能通过控制每个像素点的发光强度和颜色,呈现出很好的色彩饱和度。
像素点独立控制亮暗和关闭,更是带来了理论上无限高的对比,画面表现无疑更加丰富深邃。
缺点上,除更高的成本外,OLED 由于有机发光材质的引入,也存在众所周知的烧屏风险。
简单了解完以上几种显示屏技术后,咱们再看索尼这次带来的RGB LED背光技术。
所谓RGB LED,同样类似于mini LED,不过其背光做到了更为极致,带来了红、绿、蓝三原色层面的独立驱动LED光源。
简单来说其不再依赖量子点层转换色彩,而是直接通过三原色LED生成所需色彩,减少光能损耗、消除漏光现象的同时,还能提升画面纯净度。
索尼号称,利用RGB LED 背光技术的显示器可实现4000尼特峰值亮度与90% BT.2020色域覆盖。
属于是吊打常规LCD与mini LED。
不过,在小忆看来 RGB LED 背光技术的出现倒并非像是为了取代 LCD、mini LED 或 OLED,而是为显示器市场提供了新的选择。
至于到底能不能普及开来,就看索尼这一技术能在成本管控上做到什么幅度了。
本文编辑:@ 小忆
©本文著作权归电手所有,未经电手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