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不久的 CES 2025 上面,除了 NVIDIA、intel、AMD,还有不少其他厂商也展示了与咱们息息相关的产品。
就比如咱们前几天刚报道的 HDMI2.2 规格,带宽提升到 96 Gbps(HDMI 2.1为 48Gbps),超过DP 2.1 的 80 Gbps,支持 4K 480Hz、8K 240Hz、10K 120Hz 等高分辨率。
不过不少同学对 HDMI 的命名规则不太了解,就比如 HDMI 2.1 和 HDMI 2.1 TMDS,实际上是 HDMI 2.1 和 HDMI 2.0 的区别。只是后者相较于原来的 2.0多了一个 eARC(增强型音频回传通道)。
而 USB 的管理者 USB-IF 协会也没闲着,也出来发布了新的……命名标签!
新的命名标签规则是把版本号都给直接摒弃了,把传输速率写在了产品脸上,是多少速率就标多少。这个规范出来阿红直接泪目了,终于能抛弃以往乱七八糟的叫法了。但是仅说带宽大家伙儿可能还是对速度没啥概念,这里也给大伙儿整理了具体的传输速率数据以供参考:
如果说 HDMI 稍微学习一下还能辨识,那 USB 这边以往完全就是命名混乱的「重灾区」了。特别是 USB 3.0 时代,例如 USB 3.1 Gen1、USB 3.2 Gen2x2 这样抽象的命名,再加上 USB 演化路上还同时存在 USB-A,micro USB,Type-C 这样多个电子设备接口同时存在,加上复杂的传输命名,直接就给人整晕了。
不过好在接口方面开始逐渐统一了。我们知道,在欧盟的劝(禁)说(售)条约下,苹果迫于无奈在 iPhone 15 系列身上终于将曾经的 lightning 接口换成了 Type-C。这也让苹果每年少赚 5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66 亿元)
在接口上面,世界上的主流电子设备接口终于在这一年被 USB-C(Type-C)完成了形状统一。是的,目前的 Type-C仅仅是在接口形状上面统一了,但各家在协议方面依然我行我素。
欧盟为啥要强制要求统一电子设备接口呢?咱们先一起看下 Type-C 的优越性就知道了。
完整的 Type-C 由 24 根引脚组合而成,数据传输、供电、视频信号它都能一线搞定,并且这其中功能可以实现并发。而且它是中心对称的,正反两插都没问题。
但这仅仅是理想状态,真实的情况就要复杂多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供电方面。Type-C 在充电引脚方面的定义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加上国内各大手机厂商从 2016 年开始角逐快充赛道。
当时还基本是 A to micro USB 向 Type-C 过渡的时期,为了市面上大部分 USB-A 设备的兼容性,逐渐演化成 A to C 的形式。
并且因为充电头端是 A 口,引脚实在是太少,后面已经无法满足快充的需求,所以各家都开始定制了自己的私有协议并魔改了 A 口。也就是需要用原装的充电器和充电线,才能达到宣传的最高充电标准。比如阿红近日买的小米鼠标因为引脚定义不同,还给C口充电上了防第三方供电线措施。
所以尽管后面的 USB-IF 已经把公版的 PD 快充协议已经提升到 240W 了,但各家也仅兼容低档位的 PD 充电,且也没支持到 C to C 的数据线。在这方面,苹果倒是老实巴交地按照规范要求支持 PD 充电,不过速度嘛,emmm…就很难评了。
传输速率方面这算是智能手机技术支持比较落后的方面了,主流速度依然停留在 USB 2.0 时代。iPhone16 Pro 系列苹果倒是给到了 USB 3(10Gbps),不过 iPhone 16 标准版还是 USB 2,且支持 DP 视频传输。
但骚操作来了,苹果只附赠了 USB 2.0 的数据线,并且也不支持DP。换言之就是如果你用着 iPhone16 需要有线投屏,就得自己买一根支持 DP 的数据线,但用不上这根线带来的高速数据传输。
而 PC 方面,虽然比手机要强一截,一部分厂商已经按 USB-IF 要求更改了产品宣传页的标注标准,但还有一部分厂商依然还是选择了哪个复杂用哪个的标注导向。
这也算是 USB-IF 尝到了自己种的恶果。
总的来说,Type-C 会逐渐统一各个电子设备供电和数据传输,毕竟现在 9.9 包邮的小风扇都是 C 口了。不过想要实现「一线通」,得输出设备、输入设备、还有线材协议和定义都得达到统一标准,目前按各个厂商能缩就缩的表现来看,这一天还早得很呐。
数据来源:USB-IF、Apple、github、CES 2025,图源网络。
本文编辑:@ 阿红
©本文著作权归电手所有,未经电手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