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销量下跌,下一代全新车型被官方意外曝光

小米汽车销量下跌频上热搜,新一代混动车又被曝光。

不知道大伙儿有没有发现,最近小米SU7热度好像突然之间就淡了不少?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自上市以来一直承载着新能源轿车领域流量标杆这样一个存在。发售 24 小时订单量破 8 万,2 个月后累计交付破 2 万台。

截至6.13已交付.jpg

被产能拖后腿的小米SU7

看得出来限制小米SU7销量的不是用户下定手速,而是严重拖后腿的产能。

小米汽车 APP 显示,小米SU7主要配置版本下定锁单后交付日期已推迟至 30 周左右,SU7 Max 更是来到 32-25 周也就是要等上 8-9 个月,这谁顶得住?

交付周期长.jpg

按照雷军原话是,小米内部完全低估了 SU7 受欢迎程度。若是提前将产线规模整备到位,咱估摸着小米 SU7 销量在目前基础上轻松翻个倍也不是问题。

尽管官方表示目前正想尽办法扩充产能,例如整两班倒新设产线,并承诺 6 月份单月交付量将突破 1 万台全年交付 10 万台冲刺 12 万台等。

小米汽车微博.jpg
但仍然架不住小米SU7爆火之后遇冷,最近甚至有关「小米汽车销量连续下跌」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
微博热搜.jpg

小米汽车销量下跌

特别是搭载比亚迪第五代 DM-i 技术两款新车秦 L DM-i 与海豹 06 DM-i 的上市,已大有彻底盖过小米SU7风头的意思。而且实际上,小米汽车销量下跌,这种情况也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首先,国家统计局曾公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 2020》数据显示,有超过 80% 家庭用车在 20 万元以下20-30 万元级占比仅 10% 左右

家庭车辆价位分布情况.jpg

这两年该价位车型占比虽有所上升,但乘联社分析预计同样只有 10%-15%。20-30 万元级用车市场相对较窄,目标消费群体就这么多。

性价比优势正在被不断压缩

其次,目前新能源车市场正值内卷白热化,小米 SU7 定价 21.50-29.99 万元,其产品力在同价位并不见得有很大优势。

小米SU7.jpg

例如起售价 20.99 万元的极氪 007入门版便标配 800V 高压平台。而反观小米 SU7 仅 29.9 万顶配版才具备 800V,其余两个配置版本均为 400V 平台。

极氪 007.jpg
首发 19.9 万元起价格更低的智己 L6入门版标配 SU7 中配才有的激光雷达,整体配置、诚意同样不输甚至优于小米 SU7。
智己 L6.jpg

可以看出,在越来越多老牌车企加入到 20-30 万元这一战场后,小米引以为傲的性价比优势正逐渐被掩埋。

热情消退与产品单一

另一方面,小米 SU7 定位本就是年轻人群,这一群体在选择产品时部分存在冲动及跟风消费。面对动辄大半年的交付时间,再激动的心情也容易在长久等待中淡却平息。

表情包.png

加之小米汽车目前仅一款车型,产品线单一,无法覆盖到更多用户需求。因此,热度消退,小米汽车销量下跌自然是无法避免。

这时候聪明的同学可能意识到了,小米汽车想要维持热度,除了提产加快交付外,最好的办法便是发布新品,比如带来更符合主流市场的 20 万元以内全新车型。

小米混动车曝光

就在最近,一张小米汽车内部招聘截图被泄露了出来:

混动车型曝光.png

其中显示正在为首个混动平台首台车型招聘热管理高级硬件工程师。这算不算是官方自爆了下一台车将是基于混合动力平台打造的新一代小米混动车。

招聘信息中还透露,首个混动平台首台车型是公司后续销量担当车型。可以看出小米对这台车充满了自信。

岗位招聘.png

销量担当四个字,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它是冲着更高性价比去的,也就是说大概率定价 20 万元以内

大型高性能纯电车成本难以降低是目前行业事实,而可在电池容量上做出妥协的混动车型无疑是拉低车价的最有效手段。
BYD 秦.jpg

比亚迪 7.98 万元的秦 Plus、十万左右的秦 L DM-i 插混以及长安、零跑 10 多万元价位的增程车都是很好的例子。

关于这台小米混动车,或者说小米新车,其实很早之前就有网友拍到小米门店外一台伪装 SUV 车型
小米SUV?.jpg

有人认为这是小米下一代纯电豪华 SUV,也有人认为是传闻中主打性价比的小米增程 SUV。不过不管该车是不是招聘文件中曝光的下一款混动车型,都值得让人期待!

结语

小米汽车销量下跌虽然可以看作是必然,但背靠小米集团强大的现金流,跑路是不可能跑路的,前景依旧可期。

本文编辑:@ 小忆

©本文著作权归电手所有,未经电手许可,不得转载使用。